说这句话的是一名警察,曾经的职业军人。觉得非常热血豪迈的一句话。
朋友约着晚上一起吃饭,说和另外一个朋友一起,因为曾经在骑行川藏期间,分享和转发当时的一些图片和文字在朋友圈中,也被不少朋友所认识。刚好在一起聊聊天。
路边的小烧烤摊,和朋友在一起,喜欢这样的真实而随意的地方,虽是闹市,但是毕竟是背街,没有那么多人,确也不至于太冷清。是朋友经常去的地方,说已经有至少十年了,坐下,不用招呼,老板就会按照习惯炮制了。
见Z第一眼,有些消瘦,目光中透着一种看不真切的东西,握手,互相介绍,没几句,说没想到你会这么文气,和想象中有些不一样。心中对他这样具有职业性的洞悉力感觉微微一震。以前是军人,退伍后转到地方做了警察,曾经可以一个人徒手和五个人搏斗不带一点含糊,言谈之间可以看到说起那一段经历时脸上露出的微微的笑。
因为对工作的投入,高危的工作,让婚姻最终难以维系,变得有些消沉。能看出很爱孩子,也忠于自己的职业,聊天之中也能够感觉到一种无奈。朋友以我为例期望能够传达一些力量,而我心里却觉得自己有些渺小,在这样的人面前,无论是经历或是修为都完全不足挂齿。
从没有和这样的人有过如此近距离的接触,所以很多认知都也仅仅停留在概念和脸谱化的层面。他说冒着危险和扒手劫匪搏斗,拿到了东西还给受害人的时候,多少次,连个谢谢都没有,说这一切都是你应该做的,而案子破不了的时候,则会说一句无能。喝了一口酒。
如果我的朋友丢了手机,去报警的时候看到莫不关注时,我想我也许会站在事物的那一端,可是今天,我却倾向明显的在这一端。不是很有意思么。我们是不是太容易放弃自己的思考,进而过于笼统的去跟随,或者用朴素的情感去戕害了事物的本源。我知道,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一定是带有立场和偏见,却大部分时间都认为自己的立场就是海平面。
有立场是一定的,但是我想在我急于作出判断之前,是否可以告诉自己,将自己放在事物的另一端去思考问题,也许会有完全不同的结论。立场的极端带来思维的局限,思维的局限加剧了行为的极端。但是立场一定是有的,所以难有真正的客观,但是弱化立场,或许才能洞悉事物的本质,不至于被现象蒙蔽,被表象裹挟,迷失在现实的纷繁之中。